由观看奥运会引发的关于抽动的思考

作者:罗晓娜主治医生

今年的巴黎奥运会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尽管我平时对体育赛事关注不多,但奥运会总是能激起我的兴趣。特别是当中国运动员参与比赛时,那份民族自豪感和期待感更是油然而生。在众多项目中,我偏爱那些需要技巧和智慧的小球类比赛,比如羽毛球。

前几天,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国外某一优秀的动员有一些“小动作”——频繁眨眼和挤眼。出于自身的经历以及职业的敏感性,这些小动作让我联想很多。

在我成为一名医生前,我是一名资深的“抽动障碍”患者(参考安妥邦公众号发表的<20年前经历抽动症,我学会了什么?>,以我的个人经历告诉大家抽动症应该怎样应对),作为过来人,我能体会到这些烦人的“小动作”给成长带来的困扰,然而,还是那句话:即使有抽动,也不影响我们成为领域的顶尖人才,甚至是冠军。

从医学角度来看,频繁眨眼和挤眼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有些人可能是因为紧张或焦虑,而有些人可能是因为眼部不适,如干涩或过敏。作为神经科医生,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抽动症的知识。

抽动症,又称为抽动障碍,严重的表现成为“妥瑞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突发的、快速的、重复的、非节律性的运动或声音抽动。这种病症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抽动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轻微的眨眼、耸肩到较为明显的摇头、点头,甚至是发出声音,如清嗓子或咳嗽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各种场合遇到患有抽动症的人。在繁忙的地铁上,人们可能会注意到有人不自觉地眨眼或者耸肩;在欢乐的游乐场,孩子们在玩耍时可能会有摇头或点头的动作;甚至在工作单位,同事们在紧张工作之余,也可能会有轻微的抽动表现。这些症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轻微的,不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太大影响,也不会打扰到周围的人群。

然而,抽动症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患者的生活就完全不受干扰。在某些情况下,抽动症可能会对患者的社交、学习和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例如,频繁的眨眼可能会让人误解为不尊重或不感兴趣,而发出声音的抽动则可能在需要安静的场合造成不便。因此,对于抽动症患者来说,理解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在诊室中,面对家长对孩子抽动症状的担忧,我们常常会给出一些建议和指导。家长们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孩子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参与正常的体育锻炼。作为专业人士,我们通常会告诉家长,孩子应该像其他孩子一样生活,没有必要因为抽动症状而限制他们的活动。

轻度抽动症占抽动障碍患者的大多数,这些症状并不妨碍孩子参与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事实上,许多患有抽动症的孩子在体育、艺术、学术等各个领域都表现出色。因此,我们要多鼓励孩子们,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抽动,与抽动“和解”,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与体育活动,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还能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家长和老师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支持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孩子在参与体育活动时的反应,确保他们不会因为抽动症状而感到不适或受到歧视。如果孩子在某些活动中感到困难或不适,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此外,家长还应该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克服可能的自卑感和焦虑情绪。通过心理咨询、家庭支持和学校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自己的症状,学会与抽动症和谐共处,引导他们忽略抽动对他们的影响,因为绝大多数抽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看到那些运动健儿的身影出现在领奖台上,我眼眶竟有些湿润,此时此刻,我发现,那些曾经困扰我的“抽动”,随着时间的增长,只不过是我年少时期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