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家庭必读:6大护理、饮食注意事项

作者|王春梅,上海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我曾遇到过一位8岁的爱动天使小军,反复眨眼睛伴有耸肩近3个月,白天在学校上课时比较明显,回到家放松下来后好转,入睡后消失。

小军的妈妈见孩子的症状迟迟未消退,误认为是孩子的眼睛或者骨头出了问题,因此将小军带到眼科和骨科就诊。而医生却表示:“初步怀疑,孩子可能是抽动症,建议到儿科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结合小军的临床表现和一些实验室检查,小军在神经内科被确诊为抽动障碍(俗称抽动症)。

抽动障碍起病年龄2-21岁,以5-10岁最多见。病情通常在10-12岁最严重。因此孩子处于这些年龄段时,家长需要特别关注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如果孩子出现眨眼、吸鼻子、努嘴、耸肩、扭脖子等运动性抽动,或清嗓子、打嗝、发出咕咕的怪叫声等发声性抽动,甚至出现模仿别人的语言、动作、秽语,表情紧张、触碰他人等行为时,请务必重视起来,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与耐心,他们只是生病了,不是故意胡闹。

同时,建议陪伴孩子到上海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也可参与「爱动天使社区」的义诊,首次义诊将在7月16日举办,更多义诊详情请持续关注微信公众号“安妥邦Tourettopia”的发布。

专注儿童抽动障碍的科学传播和研究,致力于为“爱动天使”建立一个理解、包容和支持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身的潜力、更好地成长。

用理解与耐心,以及科学的治疗,陪伴爱动天使健康成长。此外,也请家长们在家庭护理和家庭饮食中注意以下6点:

1、加强心理暗示和干预

对于症状比较轻的患儿,可暂不予药物治疗,增加心理暗示干预,有些可以自行停止。一些患儿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可先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给予干预。如补充相关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效果欠佳,可给予对症药物治疗。

2、重视健康教育

对于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轻症患儿,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咨询,调适其心理状态,消除病耻感,通过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家长、老师正确认识本病,不要过分关注患儿的抽动症状。

合理安排患儿的日常生活,减轻学业负担,不要经常去提醒孩子,不要责骂怪罪孩子,孩子已经因为挤眉弄眼等抽动症状而深感痛苦,如果此时父母还唠叨或指责,无疑是雪上加霜。

家长要多给予理解支持,对患儿的抽动和发声症状给予理解和宽容,帮助孩子排除紧张感和恐惧感,让孩子生活在平静和自信的气氛中。

3、鼓励孩子社交

家长可以将孩子的发作表现摄录下来,就诊时给医师观看,以便于病情的判别。家长应与学校老师多沟通交流,并通过老师引导同学不要嘲笑或歧视患儿。鼓励孩子大胆与同学及周围人交往,增进社会适应能力。

4、增加文体活动,避免不良刺激

鼓励孩子多参加文体活动等放松训练,避免接触不良刺激,如打电玩游戏、看惊险恐怖片、长时间观看电子产品等。

5、养成规律的作息

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形成一种生物钟现象。白天多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因为身体有疲乏感后睡眠会更好。同时户外运动有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钙的吸收,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预防各种感染。

6、养成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

膳食合理,禁食某些调味品,煎炸类食品、膨化食品等含防腐剂、色素的袋装食品,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可乐、雪碧、奶茶、咖啡、巧克力等兴奋性饮料及食物。

建议孩子食用的食物有:蔬菜、水果、粗粮、豆制品,鱼类含有许多有益于智力开发的物质,牛奶与含水和维生素多的天然食品最适合患儿的日常食用。

建议补充双歧杆菌调节肠道菌群。双歧杆菌在人体肠内发酵后可产生乳酸和醋酸,能提高机体对矿质元素如钙、铁的利用率,促进铁和维生素D的吸收。双歧杆菌发酵乳糖产生半乳糖,是构成脑神经系统中脑苷脂的成分,与婴儿出生后脑的迅速生长有密切关系。因此补充双歧杆菌可以促进神经的发育和调控。

建议补充维生素D。血液中维生素D含量与神经系统的功能,如记忆力,逻辑分析能力,情绪,身体平衡能力等呈正相关;对于神经系统发育,神经递质,神经免疫调控,保护损伤神经细胞等均可发挥重要作用。维生素D的降低与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成年精神心理问题、老年的神经退行性改变可能有关。

蛋黄、动物肝脏、鱼类、奶制品均为维生素D3的重要来源,所以饮食中应注意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并重视儿童的户外活动时间,以此来改善维生素D的自然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