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3761个案例,抽动障碍持续到成年可能与这些因素有关

抽动症是否会从儿童时期一直持续到成年?这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本期,「爱动天使社区」特邀上海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袁芳医师解读一篇相关的论文,为大家答疑解惑。

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 )临床神经科学系精神病学研究中心以及斯德哥尔摩健康保健服务机构(Stockholm Health Care Services)的研究者们针对导致抽动障碍持续性的因素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大规模的抽动障碍病例样本进行追踪和分析,得出了一些较为科学、可靠的结论。他们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理解抽动障碍的发展和持续性,更为抽动障碍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总体而言,这个研究的前沿性在于:

1数据获取和观察方式,进一步减少理论偏差,让结果更有效、可靠。

研究中使用的抽动障碍ICD编码属于瑞典医疗体系的一部分,此类数据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研究采用自然观察设计,并未主动努力保留和跟踪参与者。

2样本数量更大。

本次研究的样本数量为3761个,比过去的研究大了几个数量级。

3样本数据的跨度更大,密度更高。

从出生到成年期的抽动障碍患者及其亲属的各种潜在风险因素数据都有呈现,这对于主动数据收集的临床研究而言实现的难度较高。

虽然报告主要基于瑞典的数据进行分析,但相信对于全球各地的抽动障碍研究都有一定的启发。以下是关于报告的结论解读:

论文链接:https://movementdisorder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mds.29454


关于儿童抽动症是否会持续到成年的问题,袁医生引用2023年5月29日发表在《Movement Disorders》杂志上的一篇文献《Early-Life and Family Risk Factors for Tic Disorder Persistence into Adulthood》来解答大家的问题。

首先,作者同样也观察到一个现象:很多抽动症孩子的病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痊愈,但是有多少比例的孩子会持续到成年期以及与持续抽动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均未知。

为此,作者团队在瑞典开展了一项队列研究,研究纳入了3761名儿童时期诊断为T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从儿童时期开始确诊并在成年期确诊的患者列入“持续抽动障碍(Persisting Tic Disorders)”组,研究者不仅统计了持续性抽动障碍组占总体的比例,而且对包括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最高教育水平)、儿童时期诊断精神共患病、精神病家族史、围产期并发症数量、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家族史在内的持续性抽动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经过研究发现20%(754人)的病例会持续到成年。

儿童时期确诊TD共患病的孩子(特别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广泛性发展障碍和焦虑障碍)以及一级亲属精神障碍家族史(特别是抽动和焦虑障碍)是持久性的最强风险因素。

而社会经济地位、围产期并发症数量、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均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

1、与持续抽动相关的潜在风险因素

🌟 儿童时期确诊共患病

18岁前诊断为:广泛发育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症强迫症、品行障碍、重度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其他精神障碍。

🌟 精神障碍家族史

父母亲或兄弟姐妹确诊为:抽动障碍焦虑症、强迫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广泛发育障碍、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其他精神障碍。

2、与持续抽动无关的潜在风险因素

🌑 社会经济地位

父母的最高学历(小学、初中、高中、高等教育)。

🌑 围产期并发症

并发症数量(分为0、1、2或2以上),包括母亲怀孕期间每天吸烟、胎儿臀位、剖宫产,早产(孕周<37周)、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2500g)、小于胎龄儿(足月出生的低体重新生儿)、小头围。

🌑 自身免疫性疾病

未成年或成年期诊断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

一级亲属未成年或成年期间诊断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这些数据确实会消除一些家长的焦虑,但是对另外一些“踩雷”的家长似乎有些不太友好,估计这会儿辗转难眠,想到孩子长大后还会面临着抽动,可能这个时候已经在抹眼泪了。

袁医生还想提醒您,如果很不巧,小朋友们“中”了某个潜在的危险因素,也不要过分焦虑,虽然有一部分孩子会持续到成年期,但是大多数人往往没有意识到抽动或不受抽动的困扰。作为家长现在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安全感十足的环境(首先家长自己别焦虑哦🙂),做好病情记录及时反馈医生,通过正规地治疗抽动障碍和共患病后,相信我们的孩子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