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爱动天使社区」小故事栏目的讲述者,是涛涛妈妈。从孩子被确诊为抑郁症、焦虑症,再到抽动症,涛涛妈妈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因为缺乏理解,面对孩子不自主出现的“眨眼睛”“清嗓子”等症状时,涛涛妈妈严厉地责备孩子,导致孩子逐渐封闭自己。直到孩子不去学、不愿说话、把自己关起来,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作为刚刚经历这一切的母亲,涛涛妈妈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让更多家长理解孩子的异常举动,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和爱。
我们也欢迎你分享自己的故事,帮助更多的人。
家长的态度,影响孩子的病症
过去不认识抽动障碍,直到孩子不愿意去上学、不愿说话,还把自己关起来,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是无意间发现娃出现了好多“坏毛病”,比如频繁地眨眼、清嗓子。每次看到孩子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我就会对孩子严厉地说:“眼睛怎么回事,是不是又看手机时间太长了?!”
面对这些连孩子自己都不知道的“臭毛病”,我没少吼他。
直到今年九月份开学,才上了三天学,孩子就突然不去了。当时别提我心里有多着急,跟老师沟通过后还是没能顺利入学,我就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当天我就托人挂了北京的专家号,并连夜赶过去。
其实孩子刚开始并没有被诊断为抽动症,而是抑郁症、焦虑症。在北京开的药用了一段时间,孩子开始清嗓子,而且清嗓子特别厉害,后来我又去了省城的儿童医院。到了医院做了脑电图、脑功能检查,还抽了血。当娃确诊抽动症的那刻,我脑子全蒙了,这种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
医生说:“出现抽动症是不自主行为,不要对孩子大吼大叫,这样更不容易好,我见过的家长,大部分都是急脾气,还用高标准要求孩子。”
听了医生的话,我也反省了一下自己,原来这是我惹得“祸”!后来我们又换了治疗抽动障碍的药,继续治疗。
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和爱
自从孩子患上了抽动症,我们全家都有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孩子脾气,变得很暴躁,也很爱生气。有一次在街上走着走着,孩子情绪就上来了,一言不合就不说话。作为家长,有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很好地理解孩子有情绪的原因。
那时候我开始更耐心地尝试去理解他,才发现实际上他生气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天气有点冷,他想坐公交,而我让他走路回家。
这几个月孩子的抽动症在治疗期间症状有时候会减轻,一旦停药,就又回到了老样子。我也知道症状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我也不奢求一下子就好,只能慢慢陪伴,给他更多的耐心和爱。
今天我将自己的故事分享出来,是希望让更多拥有相同经历的家长们少走一些弯路,不要因为一开始的不理解,导致孩子的病情更加严重。
除了药物治疗之外,我们真的要做到不责备,不模仿,不嘲笑。尽量为他创造一个平静自信的生活环境。同时多让孩子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帮他们转移注意力,摆脱自己的封闭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