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冀笑冰,上海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生
抽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的神经精神疾患,患儿会出现各种反复不自主的动作,对其身体和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抽动障碍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5-10岁是其高发年龄。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神经精神疾患等多种因素均与抽动障碍的发病相关[1],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精神心理、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对抽动障碍的影响。

疲惫、紧张、焦虑、惊吓、抑郁等情绪都可以成为抽动障碍的危险因素,甚至可以导致其症状加重。有研究发现,有精神创伤者抽动障碍发生率是无精神创伤的259倍。
家长疏于对儿童的管教和疏导常常导致他们养成错误的饮食习惯,使其摄入过多的碳酸饮料、零食等,这些食品常常含有较多的有害元素或人工添加剂,对神经系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引起抽动障碍[2]。同时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导致很多微量元素的缺乏,比如锌元素[2]。有研究表明,缺锌越严重,抽动障碍发病率越高,其临床表现也越多样。
在当今社会,电子产品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儿童接触电子产品的年龄越来越小,时间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而这些电子产品不仅会导致儿童出现各种各样的眼科疾患,还会致使其出现情绪和行为的问题,诱发抽动障碍的发病几率增高,症状更明显。
父母的情绪是否稳定、家庭关系是否和谐、教育方式是否得当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当儿童出现抽动障碍的的各种表现时,亲属可能会因为对该病认识不足,认为是患儿故意为之,对他们评判并强迫改正,从而导致患儿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中,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加重患儿病情。
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特殊的家庭结构使其更容易缺乏亲属的关心和重视,出现各种精神行为问题。有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高达28.9%[2],由于缺乏父母亲的教育和支持,常常导致他们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儿童时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其抽动障碍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当今社会,祖辈隔代抚养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导致儿童与父母亲的互动明显减少,使其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情感需求,从而使儿童出现孤独和恐惧感,养成内向孤僻的性格,最终出现抽动障碍的表现[2]。而祖辈由于溺爱儿童,可能会疏于对其管教,使其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加重抽动障碍。
学校的教育环境与抽动障碍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息息相关。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老师和同学是其最密切相关的群体。抽动障碍患儿的多种临床表现,可能会导致同学对其产生议论或嘲笑,有时甚至遭受老师的批评,使其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出现严重的心理负担,逐渐形成病耻感,与同学老师相处能力差,缺乏信心,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2]。
综上所述,除了药物外,心理疏导和行为指导对抽动障碍的治疗至关重要。我们应该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重视对家庭和学校成员的教育,促使儿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3]。同时我们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活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总之,抽动障碍患儿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关注,使其病情好转,促进身心健康发育。
参考资料:
[1] Berg L,Pringsheim TM,Martino D,et al.Sudden onset tic and tic-like presentations in older adolescents and adults[J].Curr Psychiatry Rep,2022,9(4):11-18.
[2] 李静,郑华城,儿童抽动障碍与精神心理及环境因素的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23,38(11):1031-1033.
[3] Yang K,Essa A etal.Relationship between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symptom severity in adult men with tourette syndrome [J].J Psychiatr Res,2022,155 (2):25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