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的教育策略

作者:耿华副主任医师

抽动障碍不仅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受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易伴随多种心理行为障碍。因此,在进行积极治疗抽动障碍的同时,应对患儿及其家庭、学校、社会大众进行教育干预,不仅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而且有利于患儿回归社会。

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家庭和学校对抽动患儿的教育干预策略。

家庭教育

对家长的教育

在抽动障碍的家庭教育体系中,教育的对象应广泛涵盖患儿的直系父母,以及与其同住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乃至家庭雇佣的家政人员。

家长们需要系统学习抽动障碍的成因、疾病演变过程、影响症状加重或减轻的因素,以及该病可能给孩子带来的长远影响等核心知识。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情绪稳定,并调整对孩子的合理期望,是支持医生治疗、促进患儿康复的重要基础。

虽然大多数抽动障碍患儿预后较好,但面对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等共病的情况,治疗过程可能更为复杂与漫长,在治疗过程中,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家长应避免在患儿面前讨论疾病的难治性;
  2. 减少对症状的过度关注或指责;
  3. 更要避免使用语言和肢体暴力;
  4. 防止过度溺爱导致的不良性格发展。
  5. 为营造有利于患儿康复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间应减少争执;
  6. 避免观看刺激性强的影视内容,选择阅读平和有益的书籍。
  7. 坚持治疗,不轻易更换医生,耐心寻找并调整最适合的药物与剂量,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避免急于求成,盲目尝试多种药物或疗法,以免给患儿带来不必要的身体负担与心理压力。

 

对患儿的教育

引导患儿建立对该疾病的正确认知,是预防或减轻心理困扰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激发患儿的自主积极性,对加速康复进程大有裨益。为此,我们向患儿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信心,积极面对:坚信抽动障碍是可治愈的,以乐观的心态主动参与到家长与医生的治疗计划中,共同为康复努力。

2.理解自我,增强社交:认识到自己的某些不可控制的症状源于疾病,而非个人缺陷,相信同学们能够理解和接纳。主动融入集体,与同学们建立友谊,避免自我贬低,增强社交自信。

3.正视挑战,追求卓越:当疾病暂时影响学习成绩时,要认识到这只是暂时的挫折,通过加倍的努力和坚持,完全有能力迎头赶上甚至超越他人,保持对学习的热情与追求。

4.情绪管理,健康娱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剧烈的情绪波动。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电视、游戏机及恐怖影视片的接触,选择健康、积极的娱乐方式,以维护良好的心理状态。

5.和谐共处,尊重他人:在校园生活中,与同学们和睦相处,尊重他人,避免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包括打架斗殴,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友善的学习环境。

对兄弟姐妹的教育

针对抽动障碍患儿的同胞兄弟姐妹,鉴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叠加效应,他们面临更高的风险罹患此症。同时,他们对患儿抽动行为的反应与互动方式,能够显著影响患儿的病情演变及康复进程。

因此,对兄弟姐妹进行专门的教育引导至关重要,旨在培养他们以正确、同理心的态度看待抽动障碍。具体而言,应教会他们:

1.认知与接纳:首先,让兄弟姐妹理解抽动障碍是一种疾病,而非患儿的故意行为或性格缺陷。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些不自主的动作是疾病的症状,需要被理解和包容。
2.尊重与避免伤害:强调在患儿抽动发作时,应保持尊重,避免嘲笑、议论或模仿这些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无益于患儿,还可能加重其心理负担,影响病情。
3.积极互动与支持:教育兄弟姐妹学习如何以积极、支持的方式与患儿相处。例如,在患儿感到紧张或容易引发抽动时,可以通过游戏、聊天等方式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达到放松的效果。年长且懂事的兄弟姐妹,更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患儿坚实的后盾。
4.情感沟通与鼓励:鼓励兄弟姐妹与患儿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通过日常的关心和鼓励,让患儿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这种积极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减轻患儿的焦虑和压力,促进病情的稳定与好转。

学校教育

对老师的教育

在教育环境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于抽动障碍患儿而言。首先,教师应接受专业培训,深入了解抽动障碍的病理特征、表现形式及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以便为患儿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与干预。

当教师注意到学生出现如挤眉弄眼、咧嘴耸肩等异常行为时,应采取非批评性的观察态度,意识到这些可能是疾病的症状,而非学生的故意行为。教师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建议家长带孩子就医确诊。一旦确诊为抽动障碍,教师应展现出更多的关爱与理解,通过正面引导和教育,鼓励班级同学以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患儿,避免任何形式的嘲笑或歧视。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主动为患儿提供学习与生活上的帮助,如调整座位以减少干扰、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等,确保患儿能够在一个温馨、支持的环境中成长。

对同学的教育

家长应与学校紧密合作,通过家长会、班级会议等形式,与教师及同学分享抽动障碍的相关知识,增强大家的理解与接纳。临床专家可受邀进校开展科普讲座,帮助师生正确认识抽动障碍,消除误解与恐惧。

同时,应教育同学们认识到抽动障碍并非传染性疾病,不会通过接触传播,也不会危及生命。强调随着患儿的成长,症状大多会得到显著改善或完全消失,以此减轻患儿及其家庭的心理负担。

对学习问题的教育

尽管抽动障碍患儿的智商通常处于正常水平,但他们面临的学习挑战却不容忽视。教师应识别并理解这些学习困难,如视觉运动障碍、数学计算困难、阅读及书写障碍等,这些往往与伴随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有关。

为了支持患儿的学习发展,教师应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如提供视觉辅助工具、简化作业要求、安排额外辅导等。重要的是,当患儿在学习上取得任何进步时,都应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进而促进他们在社会和教育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家庭和学校的紧密合作是推动抽动障碍患儿康复与融入社会的关键。我们期待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患儿营造一个更加包容、理解与支持的环境,让他们在爱与关怀中茁壮成长,不仅实现个人的康复目标,也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智胜.孩子,我们慢慢来——抽动障碍儿童家长必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2. 孙中运,衣明纪,冉霓.Tourette综合征患儿家长知识、信念、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4):1876-1878.
  3. Nussey C, Pistrang N, Murphy T. How does psychoeducation help? A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providing information about Tourette syndrome an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Child Care Health Dev. 2013;39(5):617-627.
  4. 刘智胜.儿童抽动障碍.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