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儿童的护理

作者:张平 上海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管护师

抽动障碍俗称“抽动症”,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面对宝宝不明原因地抽动时往往会手足无措,那么宝宝抽动时应该怎么办?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抽动症的相关知识,希望为家长们提供一些参考。

一、抽动障碍的研究历史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是一组神经系统疾病,同时也是一类神经发育障碍。最早于 1825年报道,1885年,法国医生Gillesde la Tourette描述了这种最终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1961年发现氟哌啶醇治疗有效,从而开启了对本病进一步认识、规范诊疗与科学研究的新纪元。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遗传、免疫、心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国学者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TD的研究动态,出于对TD患者的关爱,我国抽动障碍协作组提出,自2020年起每年的10月30日定为抽动障碍关爱日。

二、抽动障碍的概述

1.抽动障碍的概念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是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临床以快速、不自主的运动性和/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表现。研究表明,我国学龄儿童和青少年TD患病率已达2.5%,约1000万人,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D患病率的升高、TD本身造成的困扰及其共患病,严重影响着患儿的心理状态、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家长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进而导致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质量的下降。目前,有关儿童T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和环境因素等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2.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分类

    TD临床上大部分患儿以眨眼、吸鼻子、努嘴、耸肩、扭脖子等运动性抽动,或清嗓子、打嗝、发出咕咕的怪叫声等发声性抽动为首发症状。还有些患儿会出现模仿别人的语言、动作,甚至说脏话,表情紧张、触碰他人等。TD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transient tic disorder,TTD)、慢性抽动障碍(chronic tic disorder,CTD)及图雷特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

三、儿童抽动障碍居家护理

1.避免“感冒”

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小小的感冒可能会导致已愈儿童抽动症的再次发作或致使未愈儿童抽动症状加重。所以家长要及时关注天气的变化情况,为儿童增减衣物,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科学搭配饮食以增强体质。

2.简单的心理行为干预  

对于一些病情比较轻的儿童来说,家长可尝试一些简单的心理行为干预。比如,儿童出现压力过大、紧张、焦虑等情况,可以通过放松训练或心理咨询等方式改善孩子的心理状态,从而减轻病症。

3. 帮助孩子处理好生活与学习的问题

抽动障碍可能会对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一定影响。比如,肢体出现抽动时,在社交场合或在校期间会使孩子感到不适或尴尬,导致其心理紧张或自卑,家长应与学校老师保持良好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包容的学习环境。并对孩子进行及时的疏导,多与孩子沟通,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从容面对学习和生活。

4.保持合理饮食与规律作息

抽动障碍的发病和精神紧张、失眠、不规律作息等因素有关系,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饮食与规律的作息,鼓励孩子适度参加体育活动,如游泳、跑步等,使身体保持在最佳的状态。饮食上在平时要尽量少喝或不喝碳酸与咖啡类饮料及巧克力、奶茶等,不要食用含铅的食物,尽量不吃或少吃油炸食品、冷冻食品与辛辣食品,少吃海鲜,如螃蟹、虾等。生活上注意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避免过度兴奋。

5.配合医生积极调整治疗方案

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需要对患者的个体差异与病情进行综合考虑,治疗方案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若患者的症状控制得不够理想,家长要及时告知医生,并配合医生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切记不可擅自调药、漏服、多服等。

虽然抽动障碍的病程可能较长,但约有80%的患儿在青春期后可部分或完全缓解,进入成年期后55%抽动症状消失或转为轻微抽动。在此之前,抽动症状可能会反复,如在考试前、感染后。因此,儿童抽动障碍的护理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战胜这一挑战,健康快乐地成长,迎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