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让我们「松弛」下来

作者|爱动天使社区成员

娃6岁确诊,现在17了,已看不到抽动症痕迹。结果是幸运的,过程着实不易。希望我们的经历,能帮到有同样困扰的家庭。

1无知造成伤害

和大多数家长一样,对抽动症我们曾经一无所知。确诊前的两年,娃已有明显症状。幼儿园中班时,孩子发现自己肚皮会快速波浪式滚动,她把这叫做“跳肚皮舞”,经常给人表演。我们也只是当做童趣,未做他想。正是我们的无知让娃错过了及时诊疗,两年后确诊时已是中度。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娃出现了发声症状,不自主发出类似清嗓子的声音,我们以为孩子调皮捣乱而严厉制止,结果可想而知,反而使症状加重。

娃上小学时,开学资料里有一张抽动症筛查的通知,对比其中列举的症状,虽然不敢也不愿相信孩子会得这种从来没听说过的“病”,还是去了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问诊,医生诊断孩子是中度抽动障碍伴随轻度多动症,还好,没有常见的注意力缺陷。

2吃药治不好,关键在舒缓情绪

给娃吃药是一件纠结和痛苦的事。医院开了两种药:硫必利和多动宁。医生说硫必利是最温和的药,但了解它的适应症后,我们还是几近崩溃。娃服药之后,发声症状明显改善。但也蔫了下来,安静得让人害怕。纠结之下,停掉了多动宁,好在多动症状没有加重,娃也恢复了活泼好动的样子。

三个月复诊时,发声症状基本消失。在我们满怀希望,以为治疗可以告一段落时,医生的答复让我们如坠冰窖:不能停药、发声症状会反复、还可能出现面部及躯干抽动等新症状,更难以接受的是抽动症状有伴随孩子终生的可能。后来,如医生所说,孩子先后出现面部、颈部及躯干抽动,发声情况也时轻时重。不甘心之下,又带孩子去看了中医。医生开了一堆中药,又强调不能停硫必利,这让我们直接放弃了中医。

一次复诊时,阴差阳错约到了一位年轻大夫。她给我们介绍了国外关于抽动症的一些新研究,比如抽动症是自限性的、大部分患者会自愈、药物只能缓解症状等等,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十年前,就算在互联网上,有关抽动症的中文资料也寥寥无几。孩子妈妈从kindle上找到一本英文原著,读完之后,不再执念于消除抽动症状,于是尽可能让孩子少吃药,重点放在照顾心理、舒缓情绪上。

娃服用硫必利断断续续差不多有四年时间,开始严格按照医嘱定时定量,后来根据症状自行调整,逐步把药停掉了。

3善意的谎言:“神经元发达”

娃确诊之后,最担心的是她产生自卑心理。娃其实很敏感,吃药的时候,如果有小朋友在旁边,娃会无意识避开他们。

为了不让孩子觉得自己患病、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除了第一次就诊,复诊都没带娃,尽量避免医院的场景给孩子带来压力。我们还模仿“美丽人生”那部电影里的爸爸,给娃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告诉她之所以会发声或者肌肉抽动,是因为“神经元发达”。妈妈还以自己坐着抖腿为例,说这也是“神经元发达”的表现。娃相信了。所以在我们告诉娃之前,娃一直不知道自己得过抽动症。

当然,也许更好的方式,是告诉孩子实情以及抽动症并不是病。在了解抽动症之后,才发现身边的同事、朋友很多人其实都有眨眼等症状,而他们甚至从来都没听说过抽动症。所以,抽动症其实真的没那么可怕。

4改变“鸡娃”心态,反而培养了娃的自主性

我们也曾经“鸡娃”,娃还不会走路时,就被送到某双语早教中心,其实也只是去“练爬行”;自己五音不全,却让娃学钢琴、声乐。

娃确诊后,医生反复强调,必须降低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预期,因为学业压力是加重症状最主要的因素。如果不是抽动症,放弃“鸡娃”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当看到孩子不由自主抽动时,作为父母,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她健康、开心。于是让娃放弃了所有考级,课余爱好真就只是爱好了,娃调侃自己的钢琴练成了“一曲姐”。小学时成绩一般,但我们不给压力,不安排课后补习,完全放养,孩子“松弛”下来,反而培养了自主习惯和学习兴趣。初中之后,学习成绩明显提升,考进了重点高中,现在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我们的亲子关系也非常好,孩子和我们无话不说。回过头看,也算因祸得福。这个过程其实也是让父母修行成长。

5老师很重要

听说过有抽动症的孩子在课堂发声被老师批评、被其他同学家长投诉,最后甚至退学。我们和学校、老师的沟通算好的。每到新的学校,我们都会先和班主任沟通孩子的特殊情况,绝大多数老师都很理解和关照,但也不是没有波折。

娃从小学开始便表现出很强的叛逆性,不守纪律,课堂上与同学说话、小动作多,而且对老师的批评表现出强烈抗拒,这可能与抽动症有关,也可能是性格使然。小学一到四年级,班主任是一个温柔贴心的年轻女老师,知道娃的情况后格外关照。娃和她特别亲近,这段时间虽然偶尔被其他任课老师投诉,但总体平顺。娃的症状虽未消除,时有起伏,但基本没有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

小学五年级换了校区,新的老师中,有一位非常强调纪律的年长老师,娃成了她重点“关照”对象,即使知道娃的特殊情况后,仍然坚持严厉管教。这段时间,娃症状明显加重,言谈之中还把自己列为“坏学生”。我们与老师多次沟通,但都没有效果。

幸好六年级时,娃妈外派工作,借这个机会带娃在国外学习了一年。在宽松的教育环境里,娃变得开朗、自信,症状慢慢消失了。初中时,在可选范围里,我们选择了一家抓应试相对宽松的学校。班主任是一位热情随和的男老师,开学家访时,我们重点沟通了孩子抽动症的情况。这三年,家校配合很好,孩子除了考试之前入睡困难、频繁起夜上厕所,基本没有出现抽动症状。

现在娃上高二,症状已经完全消失。娃的情况,应该属于抽动症患者中能自愈的多数。娃说自己其实对得过抽动症这事完全“没印象”。最近,她和高中“生物社”同学一起,把娃妈当年看过的那本书的重点章节翻译成了中文,准备免费赠阅给需要的人,希望更多人了解和正确对待抽动症。娃说,自己很幸运,希望把幸运传递下去,让更多人能像自己一样,摆脱抽动症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