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美燕,上海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
前期我们带大家逐渐走进抽动症,认识了抽动症的相关致病因素及形式各样的临床表现,今天,我们来聊聊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如何来治疗抽动症,总体的治疗原则及方法是什么呢?
首先,抽动症不治疗能自愈吗?其实,轻微的抽动症状有不治疗可以自发缓解的可能,病程越短,症状越轻,越容易自发缓解。
部分患儿随着时间的推移,抽动症状增加,出现各种形状奇特的复杂性抽动,甚至表现为抽动性发声、污言秽语、冲动性的触摸东西、踢脚、走路旋转等等,病程越长,症状越重、越频繁,自愈的可能性越小,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规范治疗。
1.抽动症的总体治疗原则
抽动症的治疗首先应确定治疗的靶症状,然后“对症下药”。
什么是“靶症状”?它也叫“核心症状”或“目标症状”,即对患儿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影响最大的症状。
靶症状主要可以分为三种,轻度、中度以及共患病。对应的治疗原则主要为:
轻度:以心理疏导,密切观察为主。
中度: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
共患病:部分患儿靶症状为多动、冲动、强迫观念等共患病症状,在精神科医师等多学科指导下定制治疗方案。
2.总体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包括多巴胺受体阻滞剂、α受体激动剂及其他药物等。
对于影响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的中重度抽动症患儿单纯心理行为治疗疗效果不佳时,需要加用药物治疗,包括多巴胺受体阻滞剂、α受体激动剂及其他药物等。
药物治疗应有一定的疗程,适宜的剂量,不宜过早换药或停药。儿科常用的药物有硫必利、舒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氟哌啶醇等。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心理行为治疗和教育干预。
心理行为治疗是改善抽动症状、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轻症患儿多数采用单纯心理行为治疗即可奏效。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咨询,调适其心理状态,消除病耻感,采用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家长、老师正确认识本病,淡化患儿的抽动症状。
同时可给予行为治疗,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效应预防暴露、放松训练、阳性强化、自我监察、消退练习、认知行为治疗等。其中习惯逆转训练和效应预防暴露是一线行为治疗。
对抽动症儿童进行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儿的学习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尊心等方面予以教育干预。策略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鼓励患儿多参加文体活动等放松训练,避免接触不良刺激,如打电玩游戏、看惊险恐怖片、吃辛辣食物等。家长可以将患儿的发作表现摄录下来,就诊时给医师观看,以便于病情的判别。
家长应与学校老师多沟通交流,并通过老师引导同学不要嘲笑或歧视患儿。鼓励患儿大胆与同学及周围人交往,增进社会适应能力。